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

服务热线:QQ:1661145648

13960598583

姓氏文化
账号: 密码: 验证码:  
QQ登录
站内搜索:
清流客家教育与苏区教育
作者:伍耀汉

清流位于福建省西北部,于宋朝元符元年(1098)置县至今有900多年历史。自晋代始,中原汉人大举南迁,长途跋涉,几经辗转,部分先民陆续择定这块处于青山绿水间的沃土安居,清流成了客家人的摇篮和发源地。客家先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文化,用智慧和汗水开拓出清流这一方丽山秀水。客家先民重教兴学,因此清流自古英才辈出,人杰地灵。清流是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中央苏区21个县份之一,1931至1934年10月的三年多时间里苏区教育在清流迅猛发展,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,苏区教育起到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作用。苏区教育在清流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
清流客家教育

清流虽地处山区,自古以来交通不便,但客家先民对兴学育人十分重视,尊师重教是客家最为优秀的传统。清流置县之初,知县刘叙即在城南雷氏祠堂创办儒学,是县志中记载的最早兴办的学校。从宋至清,儒学虽因战乱等原因,屡建屡毁,又屡毁屡建,多次修缮,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儒学原址仍作为教学场所,其间多次兴修均由民间集资。与儒学同时并行发展的是遍布于城乡各处的私塾,在古代社会经济条件下,私塾发挥了启蒙教育的主要作用,是客家教育最基本的形式,据史料记载清流清代有较大的私塾29所,此外还有散布各村或由几户人家合办规模较小的私塾。私塾分为“蒙馆”与“经馆”两类。蒙馆主要是起到启蒙作用,年龄较小的学童先入蒙馆,读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千家诗》、《增广贤文》之类的启蒙书籍。练字(写毛笔字)是蒙馆十分重视的一门必修课程,毛笔字写得好与坏是当时衡量学生学业优劣的标准之一。读完蒙馆的学生破蒙后进入经馆,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。在经馆学习的课文主要是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诗经》、《易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古文观上》及《史记》等,学生以理解古文、背诵原文、练习八股文写作为主,也有进行策论或诗赋写作。元代起除了私塾外,清流城乡还有兴办社学,每五十家为一社,立学校一所,社学是类似私塾的学校。

书院是客家教育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形式,唐、宋时期以私人创办为主,至元、明、清时期,书院采取官民并举。清流较出名的书院有龙津书院、观澜书院、正音书院,嵩溪有福潭书院、玉华书院,长校有校溪书院,赖坊有南山书院,嵩口有上坪庵书院,还有灵地的塞上庵书院,温郊的上阳山书院,里田田坪的醉经楼学馆等。办得较好的书院内必须有一定的数量的藏书,并能延聘到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书院负责人(称“山长”)和教师(称“首士”或“学士”),经过书院学习的学生(生员)经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逐层的科举考试。

除官民合办的书院外,民间自办的书院也很盛行,以余朋东坑村兴办书院的事例可见一斑。从明代至清代以至民国初年,东坑村办学和读书风气浓厚,各房族之间竟相兴办书院,如明永乐年间的琢玉书院,明末的龙吟书院、坑头书院,清初的惠山书院、桂园书院、坑源书院,清康熙年间的黄岗书院,雍正年间的卧云书院,乾隆年间的六有轩书院,东坑兴办书院风气盛行,是清流客家兴学重教的一个缩影,其中陈所珍创办的黄岗书院曾得到县表彰,授以“德行文章”的牌匾。这些书院虽地处交通不便的山村,条件简陋,但是却培养了不少人才。仅数百人口的东坑村从明代至清代外出仕宦为官的近二十人,清代东坑人陈允升编著的《易史一隅》在当时乃至现代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。

清代道光年间里田田坪村兴办的“醉经楼学馆”很具客家办学特色,该学馆设在一座上、中、下三层的土楼里,有40多间房间,一楼为武馆,二楼为蒙馆,三楼为经馆,该书院除进行教学外还举行过10余次诗词笔会(作诗赋词比赛),邀请清流七个团里的文化人士聚会作诗,为促进当时的学风起到很好作用。

客家人为了筹集办学所需经费,如延聘教师和购置教学设备、资料,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,唯一可行的是置办学田,用学田所收的粮食作为办学堂和扶持子弟读书的经费,收学租和各家各户捐资的做法,也是当时各乡、村兴办学堂采取的最普通的办法。客家人重视培育子女读书的风气十分浓厚,即使再困难的家庭也尽力让子女读完私塾。而尊敬教师可谓蔚为风气,在清流这块客家人聚居的地方,无论私塾或书院的先生,都受到普遍的敬重,尤其是学识渊博、德行高尚的教师更是得到尊重。

清流客家教育重视育人的作用,客家教育培养和造就了许多人才。历史上清流人口较少,明代全县人口在5万人以内,人口最多时为清朝道光年间达10万余人。清流人口总量虽不多,但学文习武之风兴盛,客家人重教兴学、注重育人的传统,在清流这块客家土地上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得以延续传承,因此人才辈出。宋至清代清流中进士者39人,中举人者109人,在外仕宦的人数超过300人,同时在不同时期还产生了许多著书立说的学者,书法家、画家等。宋代有伍致达、伍时可兄弟同登绍兴十八年戊辰科进士,分别官至郎署,在当地传为佳话;赖缓、赖简父子分别登绍兴五年已卯科、嘉定元年戊辰科进士,赖缓官至清远军节度使,赖简任宁都尉;元代有邹大观登至正三年进士,官至大理事评事,是当时有名的直臣。明代是清流人才荟萃、最为鼎兴的时期,当时清流城区有一条小弄,称为九府弄,据称仅这条弄堂小街就出了九个知府。明代清流最出名的有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裴应章、翰林院编修赖世隆、潮州知府叶元玉、户部主事邓向荣、户部郎中刘梁、山东布政使直臣伍可受和刑部清史司主事直臣伍禺,还有任浙江按察司的李于坚等;清代有大理寺评事雷可升和钦州知府伍文运等。清流历代卓有建树的教育家人数很多,宋代有汀州教谕伍进之,明代有桂林府学教授林应福、邵武府教授叶兴、汝宁府教授黄源、南宁府教授赖康、湖广沣州学正伍廷宰、平度州训导伍晏,清代有浦城教谕廖光弼、大田教谕叶纡青、长泰训导江翰等。清流历代还出了许多学者和书画家,明代的赖世隆著有《玉堂遗稿》,伍晏著有《一龙文集》、《中兴词选》、《中原一览》,明末清初的诗人李弃著有《诗集》《评订史鉴》;清代的罗蜚翰曾任江苏吴江知县,其书法为清末书法家之冠,乾隆时期的郑钰的山水人物画,知名当世,所画的《剑门风雨》载入《福建通志》。此外,余文惠攻于画兰花,江彩斌攻于画松,江道章攻于画花卉、人物,赖云龙攻于画彩蝶,艺术成就达相当高水平,为清流当时有影响的四大画家。清末民初的裴春(裴雨樵),其山水、人物、花卉各样精通,《武夷全景图》是其著名画作,并留下许多绘画精品,曾获东南亚书画比赛一等奖。由于客家重教兴学、注重育人,清流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培育出许多人才。清流客家教育发挥了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。

清流苏区教育

清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21个组成县之一,是毛泽东、朱德、彭德怀、陈毅、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亲身进行革命实践活动的地方。清流苏区创建始于1930年,发展于第二、第三次反“围剿”斗争期间,直至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,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止。伴随着苏区的创建、发展,清流苏区的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也同时在全县城乡蓬勃开展起来,列宁小学、工农夜校、军政干部学校成为清流苏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1930年共产党在闽西成立了工农民主政府后,即把教育工作作为革命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,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,及时发出指示,要求各地各级苏维埃政权,要把教育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。1931年春,清流县李坊、里田、荷坑、长校、下谢、江坊等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权,这些村立即开展扫除文盲工作,积极发展社会教育,利用原有的学校或蒙馆,采取儿童白天上课,夜晚成人上夜校学文化、学政治的教学方式,开展苏区教育。这一时期这些村的学校都称为列宁小学,是清流县南片较早开展苏区教育的地方。

1931年7月6日,红军再次解放清流城,成立了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,下设教育文化委员会,由伍汉高负责该委员会工作,具体领导本县儿童、青年和成年教育,通过工会、青年团、妇女会等组织开办各种形式的夜校,如工农夜校、妇女识字班、农民夜校俱乐部、文化室等。儿童教育由儿童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。1932年春,随着清流革命事业的发展,清流成立了苏维埃政府,下设教育部,有力地加强了苏区教育事业的领导,全县先后创办了28所规模大小不等的列宁小学和50多所不同类型的夜校,清流苏区教育取得显著的成绩。

列宁小学是苏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清流苏区时期开办的列宁小学有明确的办学要求,有明确的教育方针,有明确的教学方法,有服务于革命需要的教学内容。县区苏维埃政府要求有开办列宁小学的地方,6—11岁的学龄儿童有受小学教育的权利和义务,以养成智力和劳力作均衡的发展为原则,并与劳动统一的教育的前途。列宁小学实行义务教育,教育经费由苏维埃政府财政中支出,也可以由地方筹措和群众募捐。教员的生活待遇与区乡工作人员一样,每人每天伙食大洋一角,教员本人所分的田地实行代耕,父母妻子交地税一半,对教学工作优异者发给奖金,并给予精神鼓励。在林畲村塘堀邱家大屋墙上至今仍保留着红军书写的“大办工农夜校,实行免费读书”的大幅标语,明确提出苏区教育实行免费教育的要求。在教育方法方面,提倡文化识字教育与政治教育紧密结合,同时还对儿童进行军事教育、劳动教育。组织儿童站岗、放哨、传递情报,组织学生帮助红军家属砍柴、挑水等力所能及的劳动。组织学生经常开展宣传活动,宣传拥军、扩红,宣传苏维埃文化,发动群众讲究卫生,移风易俗,反对迷信等。在教学方法方面,列宁小学强调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,采取启发式、讨论式的教学方法。学习的科目有识字、写字、心算、笔算、常识、音乐、美术和体育。由于当时教学条件差,教室不足,很多列宁小学借用祠堂庙宇作为校舍,象里田李坊列宁小学设在老红军战士李亦山的祖厅。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,一般采用复式教学。在办学形式上也因地制宜,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,有设全日制的,有设半日制的,农村列宁小学在农事繁忙时则放农忙假。清流列宁小学的创办到停办前后三年多时间,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,列宁小学时停时办,但都努力克服困难,坚持办学,列宁小学的教员和高年级的学生还要担任工农夜校的扫盲教学工作,表现非常出色。长校乡的列宁小学由于在组织儿童操练,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方面成绩突出,曾获得上级表彰,至今红军101团团部授予长校列宁小学的红布奖旗作为珍贵的革命文物保存下来。

大办工农夜校,积极开展扫除文盲,发展社会教育,是清流苏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。1931年,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解放了清流东北面的林畲、孙坊、石下等地,建立苏维埃政权后,各村相继办起了民众夜校。1932年,红军在孙坊创办了“地方军事干部政治学校”培养了一批清流、归化籍的军事干部。1931年成立清流县苏维埃政府后,工农夜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县各地开办起来,夜校识字班的学员多数是16岁至45岁的劳动群众,妇女占很大的比例。课程设有识字课、算术课、读报课和唱革命歌曲课,使用的课本有油印的《识字课本》、《平民课本》、《自然常识》、《珠算》等。

清流苏区教育虽前后仅三年多时间,然而他给后人留下的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,清流苏区教育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,与此同时苏区教育艰苦创业精神,一切为着工农大众服务的宗旨,永远激励着后人。苏区教育在清流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

网站首页| 法律申明| 帮助中心| 网站地图| 联系我们| 关于我们

Copyright © 2014 - 2019 中华大族谱网 (http://www.zhdzp.com http://www.中华大族谱.com

版权所有:三明市三元区海岸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翻版必究   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:闽ICP备14003303号 闽公网安备35040302610005号

本网站为非盈利性民间公益网站,所有(原创、转载)文章、影像作品资料版权均归作者所有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本网妥当处理!!

监督电话:13960598583 QQ:1661145648